邮箱 :news@@cgcvc.com

华创“思·享” | 创业与投资的三件事和三个时间点

文章来源:   发布日期:2020-10-19


创业只凭爱好行不行?创始人是否一定要做CEO?在创业路上,面对增长瓶颈期,如何找到第二增长曲线?近日,华创"思·享"活动迎来来自阿里赛道明星班的前沿科技、企业软件以及消费与互联网领域30多家企业创始人。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分享了他对“新消费”和“智能化”发展趋势的判断,从资本的角度重新解剖市场的划分,解析初创企业的发展道路;并针对初创企业如何抓住机遇、如何参与跨境贸易等问题与赛道班学员展开讨论。


本期华创“思·享” 活动现场部分精彩内容实录,分享如下:

01:选择创业先想清楚的三件事

你为什么选择创业?这是创业者可能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。

是从技术出发,还是从爱好出发?很多大神开一个蛋糕店,可能就是累了,他应该休假而不是应该创业;或者不应该创业,而是应该换个老板,纾解心理问题。市场与爱好两方面,需要结合。最好你做的是你爱好的,又刚好是时代的召唤。但是时代的召唤很难预见。

所以,第一,我们首先可能要问自己:创业是不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?解决这个问题的市场潜力是不是足够大?有些行业的市场规模比较好预测,比如医疗,一年有多少人患病、怎么治、需要花多少钱等等,非常非常确定,于是你不太需要讨论。但是如果你是新的产品,比如90年代初大家讨论手机市场多大的时候,大部分人觉得没戏,当时装一个座机要五千块钱挺贵的,谁还会买手机?

我们这个行业经常强调,你得先相信再看见,你是不是真相信这件事会成?当然有的时候你会偏执,但是如果你经历一些挫折之后,就会变成理性地相信或者选择。中间遇到的一些问题到底是坚持不懈这条路走到黑,还是换方向,做不同的事,这个中间得有个度。如果创始人每个月就换一个方向,这是让投资人崩溃的一件事。

这个世界充满问题,创业想解决所有问题,恐怕不行。你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,这个问题足不足够大,你是不是能够召唤到一群神龙来帮你解决问题。另外,是否一定要坚持到底,跟烈士一样,其实也没有必要。

我们试图去解决一个问题,无论这个问题多么痛苦。八十年代解决出租车运营的问题是很困难,九十年代也很困难,二千零几年也很困难,2010年开始有这个苗头我还很怀疑。所以解决问题可能需要时间点,尽量去找到合适的时间点挺重要。

第二,要找大市场。为什么要找大市场,因为大市场里活起来比较容易。大家可能要综合考虑自己是不是处在一个比较好的市场机会里面。我觉得雷军说的“顺势而为”特别重要,人的寿命就这么长,精力就这么点,是不是能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做那些容易成功的事情,而不是反过来去做那些你特别想做,但是世界上的人都不看好的事情。

第三,人和团队。技术专家不见得都适合做CEO的角色,三个字母组合在一起有无穷的魅力,实际上没什么用,到最后你发现只能爽两天,员工不服你,拍拍屁股就走了,供应商不理你,投资人不信任你,各种各样的问题,到最后你是要对所有人负责。因为CEO只是一个人,你最大的功能是把所有资源搁在一起,给大家尽量找到合适的位置。这才是CEO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。

大家可以看看金一南教授的《苦难辉煌》,对比文中所讲的党史,CEO的成长可能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,那么,成长速度就很重要。我们特别鼓励大家参加今天这种互相学习的机会。

人才非常非常重要,有的时候绝对不是拿钱拿股份能搞定人。激励是一方面,更多的是有没有调动和启发人才的能力。你的使命召唤是不是能让大家都觉得这也是我们的使命召唤,使命感能在一起。而不是一帮绝望的人活不下去,咱们自己承包一块地之类的。

总结起来就是:创业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做一件合适的事情、市场是不是足够大、是不是能找到比你还厉害的人。

一定要找比自己牛的人,三顾茅庐不够,你就应该在茅庐旁边呆着,直到搞定他。实在搞不定换个人再去,今年搞不定明年搞,明年搞不定后年搞,只要他符合我们的长期战略,是重要的资产,不管他是谁我们要搞定。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永远放在第一位,牛的人进来,团队会非常不一样。

反过来说,也不要一直看外面的大神。可能自己的团队不差,只是没有赶上战役,没有打过仗体现不出来真实的能力,创业者要双面去考虑这个问题。每个阶段肯定有每个阶段特别需要的一些人才,是不是能够把需要的人才聚集在一起。

另外,经常说融资,其实不是融资,是融资源。大家可能说我不想稀释股份,如果你觉得你肯定能赢,或者在足够时间内能赢,可以考虑拒绝资源。但千万不要因为舍不得稀释一些股份而放掉那些资源,结果资源站到你的对立面,和竞争对手在一起,你就很难受了。带千人、万人的团队和十个人是不一样的,因为到最后你要的是能不能垄断这个市场,这是创业的终极目标。如果没有想做出最好、最大、最强这个意识的话,我劝你在创业之前先想想。

阶段性是不是独占性的资源和位置特别强,这个特别重要。全球唯一能做的、中国唯一能做的、大望路唯一能做的,项目估值肯定不一样。不只VC,大家都喜欢经常性收入,为什么要把项目型公司变成产品型公司,从交付型产品到自动续费,能不能以服务形态来交付产品,最终是为了更好的赚钱。

另外,还要强调收入质量,成熟一点的公司我们都是看现金流价值,很多时候都是应收账款,经常性收入是非常固定的,大家都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经常性收入,这挺重要的。虽然都是同样的收入,但质量就不一样,大家会给你50倍的PS,不是3倍的PE。

02:我们三个选择的投资时间点

VC经历失败肯定是多的,VC最大的财富就是失败案例。

我们在选择项目时,有几个投资点:

一个是大家创业时候那个时间点。我们也许之前认识或者是刚刚见到,但在那个时间点我们觉得人跟事和时间点都非常合适,这是非常好的时间点。所以不管那个时候需要多少钱,也许就需要200万人民币,也许3000万美金也可以,这是一个时间点。


第二个时间点是PMF (Product-Market Fit) 认证的时间点。大家创业的时候可能想的是A,但是做着做着发现A不行,就转到A+、A++、B、C,但如果转到一个合适的事上,我们觉得产品契合点加上团队整体是一个正确的组合,这个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。也有很多投资人,他说不管你做什么我投你,这个其实是完全百分之百相信创业者的道路选择和路途选择。我们可能还希望加一些我们的验证,因为有的时候也会碰上很多的大神,一直在做一个特别小的事,可能VC就不适合投;也有可能他做一个他觉得很新的事,因为他跨行了,但实际上我们已经经历过,或者我们有过经验,觉得并不新鲜。

如果前两个时间点上,我们都见过了、但是都没投,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,我们可能会在第三个时间点,叫做有POC的时间点投。就是你已经从商业上验证了这件事,不仅仅是逻辑上的PMF公司。一个公司从创立到POC大概有两年的时间,所以,基本上在大家创业的两年时间里,需要尽量能够找到能投资你的VC。


Q&A 阿里赛道明星班学员 对话 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

Q1:我们做的是高精地图的数据引擎,我们在比较早之前认为硬件机会非常非常小,华创在自动驾驶有不错的布局,那么对于后互联网时代成长比较大的新的引擎级别,您怎么看?

熊伟铭:后互联网时代,无尽计算,硬件跟软件中间都有很多的新机会,也有很多创业公司在做。具体到高精度地图,我们看了几年还没有出手,因为我们没找到特别好花钱的场景。对于创业者,大家都能找到一些项目,做成一些东西。但是,如何能成规模,能找到想象到的商业场景,是把小生意做大的考验。

比如我们为什么要投自动驾驶?对于VC来说,最重要的大事尽量不要错过,像登月商业化、长生不老、解决新冠疫情,这些非常大的事。可能我们很难在具体每个项目上去控制风险,比如2017年我们看自动驾驶、AR眼镜,我们认为他们可能会是下一代一个大变数,当然成功的时间表很难预测。那么,一支基金投30个公司,我们要不要投这么一家有可能折掉、但如果成是一个百倍回报的机会?这是作为投资人的一种项目取舍。如果它非常前沿,大家对前沿性都有共识,但是对于时间点完全没共识,那么就需要从策略上考虑,投多少钱在类似领域。

回到你的问题,我们确实一直在关注高精地图信息化。但坦率说,到现在其实我们并没有找到一个特别好的理由,让我们立刻押注下去,我们可能还会再看看,因为它是一个非常有逻辑的发展路径,它确实应该这么发展,但是它会什么时候发展起来,我们想找到这个时间点。

在这个领域,玩家特别特别多,不像2017年的自动驾驶行业,市场上团队不超过十个,我们觉得能拿到头部资源的就一两家、两三家,我们选了两家——乘用车的文远知行、卡车的智加科技,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挑战,但一直在持续往前走。AR我们最早想投光学,先解决硬件,解决眼镜的问题,看了一圈没觉得找到可以量产的,量产是挑战。转了一圈回来发现了Nreal,他们用上一代的技术,用非常好的工艺做了一个可量产的东西,这是一个好的开始。

在创业路上,你可能没法一下走到下一个时代,没法一下子走到22世纪,所以需要把现在能够获取的胜利获取了,回过头再解决下一代的问题或者什么问题,可能是采取这样一个策略。

VC行业现在的思考就是重投资对行业突破起到的意义有多大?到底是花3亿美金投放自行车呢还是火箭。因为现在资本市场支持这样的投资,之前投不起来,现在是可以的,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家也不太害怕重资产投资。

Q2:我们是一家做垂直行业SaaS的公司,起步比较早,很遗憾没有成为您说的那种时代召唤的企业,我发现在中国做To B,做成时代召唤型很难。

有两个问题,一个是谈到瓶颈期问题,我们已经占据了行业第一市场份额,付费的SaaS已经做到40%的客户,而且现在也是盈利状态,但对我们来讲,面临的挑战是,如何突破瓶颈期。

第二个问题,我们成立七年了,融资融了两轮,有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,投资人总是要退出的,投资我们这么长还没能够实现退出,你们怎么看待?毕竟VC不是战略投资,对于VC,怎么看长的企业爬坡期,与VC本身这种所谓的退出机制的冲突。

熊伟铭:其实我觉得这是三个问题,第二个问题还有一个怎么解决的问题。举个例子,我们的投了一家公司叫二维火,它大概2005年成立,在成立之后七八年,2014年我们才投了这家公司。那时候赶上移动浪潮,觉得对它的成长有巨大推力。

对于我们而言,要不要投,早期的机会和早期的公司是两个概念。刚创业两年那是早期公司,但机会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机会,这个其实是我们会掂量的事。

谈到行业挑战,其实也有一些做法。比如说投资你的那个基金到期了,有个S基金说可以接,或者其他VC也仍然非常看好。那这样,投你的基金就要思考和决策,必要时做一些操作。

在软件领域,我同意中国To B处在刚刚开始的阶段。中国从2014年开始,大家开始都有智能手机,有苹果系统或者安卓系统,中国开始进入个人计算时代。2014、2015年之后出现各种各样,大概类似于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软件,个人软件也好或者行业软件也好。有些美国软件公司,是我们很喜欢的,很显然不是创业公司,已经跑了很长的时间,才终于等到他那个行业的拐点,行业的拐点是特别重要的。

如果按咱们现在这个方向发展,可能看不见这个拐点,就要找增长。不光是这个领域,各行各业,To B、To C也是一样。

关键得看现在资源池或者包括业务跳转之类,这个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案例,甚至跨行业的。因为投资人他其实要的增长,一方面他看好这个行业,高增长的行业加上特别好的管理团队。如果这个事开了几次枪没太管用的时候,可以找一找新的增长机会,有很多公司在这里面长出来,Twitter上一家公司Odeo都是几个互联网大神搞出来的,搞的马马虎虎,后面公司里一位工程师 Jack Dorsey,业余时间把Twitter搞了出来。

这种创新,它和原来做的东西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,但是它是基于这个问题孵化出来的,我觉得这个模式也可以考虑。看你从哪能突围,四渡赤水。我们还是要尝试找增长,哪里有10倍的增长,如果在你所在行业里面40%公司都跟你有关系,那个行业里面最高增长是谁,能跟它发生什么关系。

我们投了一家海运公司美设国际,表面上看,海运是个传统行业,是夕阳行业。但我们发现,现在大家都想高效率运营,全球散拼,成为了新形态。美设在这个红海或者夕阳市场,非常传统的市场里面找到了突破口。

Q3:今年最热门的创业领域是什么?预计下一个热门的创业领域是什么?

熊伟铭:我个人感觉,在前沿科技领域,除了医疗生命科学这个赛道之外,其他都不那么热。半导体去年已经开始热,已经特别特别热,今年我们看半导体大家没有那么疯狂,去年中台、RPA也都出来,今年好像也都镇定很多,好像也没有那么火。AI在我们这个圈算是已经过时的话题,因为未来大家都得有AI,至少有NLP智能机器人,都会用上,识别、分组,更多还是看应用,预计什么火,我真看不出来。

我们是按行业看,软件、科技、生命科学、消费和产业升级。今年消费挺火的,市场又出来新一波纯品牌的投资人,他们在各种各样找机会。今年消费品品牌,跟技术完全无关的消费品品牌,各行各业,酸奶、指甲油,适不适合VC投,能不能短期出现巨无霸,这仍然是一个未见的问题,看市场怎么变化,未来到底什么能火说不好。

今年比如跟疫情相关的,原来不那么火的生命科学公司今年火了。刚才我说时代召唤,时代召唤你,不是你召唤时代,更多的是说如果资本不关注大家所在的这个领域应该怎么办,可能是这么一个问题。

我觉得大家还是要试图去理解自己所在的领域发生的大事,大概什么时候会发生,会不会发生,会不会沿着咱们自己预设的那个角度发生,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大家需要自己去各自体会。

新东西出现的时候,可能谁都没经验,你是不是喜欢这个,你觉得在这里面是不是长期会有价值,如果长期有价值坚持就好了。顺势而为也是顺一个大势,那个势足够长,追逐这些热点我们追不过来,各位也一样,干好自己喜欢的、擅长的,觉得以后很牛的事就行了,长期牛就行。长期回头看一看做了很多事,就行了。

Q4:怎么看To G的商业模式?VC投资时,会不会有顾忌?

熊伟铭:咱们其实在个人IT或者政府IT治理方面做的不错,大家交燃气、水电费瞬间搞定,但德国、美国都非常传统,这得益于支付宝、微信这样的基础设施。

在这里面,我们更关注的是创业公司能不能不只做二三线城市,有没有一个更宏大的市场,比如北上广深。覆盖多少人口,能不能覆盖5亿人口、10亿人口,到底是多大的事。如果有机会去垄断、做成全国性的,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意义比较大。能不能跨省,京津冀、华东、长三角或者大湾区是不是能选择更大的基地做起来。

包括医疗DRG (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诊断相关分组),美国搞好几十年了,非常成熟,同一个病应该用同一种标准,根据各个地区GDP水平做定价,差不会那么大。管理的东西是需要政府驱动,这些都是类似,都属于城市治理的领域,跟改革相关的。

金融、教育、市政、医疗,都是政府主导的市场。To G在VC眼里很正常,中国To G从来都是大市场,也有一些成功案例,比如大华、海康威视等等。还是符合刚才说那些商业模式的定义,你是不是处在那个地位,能够覆盖的人群、市场有多大,很可能在这个领域大公司做得很好。

Q5:说到AI赛道,华创对于这个赛道目前的判断是什么?比如说做平台还是做应用?

熊伟铭:现在我们觉得应用的机会好像更大。AI解决具体的事,原来需要一千个人现在需要两人,听着好像是非常明确的机会。而平台性,当时大家说基础设施方面各种各样没有,现在陆陆续续都出来了,但这个方向我觉得不那么适合普通的创业公司来做。可能有一些资源雄厚的,特别擅长融资的,一上来能融一亿美金、两亿美金。这类机会不适合普通的创业公司,搞基础设施类、平台类,百度、阿里这样的大平台去搞可能更擅长。但是在应用上,是不是能在其他细分领域,找到AI赋能的机会。这些领域也许是教育、医疗,各种各样垂直领域里面的一些机会可能更容易抓,这个是我的感受。

Q6:我想再追问一下,在工业领域,哪些应用的商业价值更高?

熊伟铭:工业我整体感受,合同额涨的挺快,估值涨的有点慢。因为都是项目制,所以大家其实挺辛苦的,我们最近也在讨论,中间有没有一些平台性的机会。这些项目制公司的竞争对手都是西门子、博世,这些传统老牌工业公司,虽然你比它技术先进,但你得交付、垫资,可能它的效率还比你高,你的AI、3D摄像头,是不是能带来10倍效率的提升。但这样项目市场上还在投,估值据我来看,涨的没那么令人信服。资金是不缺的,只是从投资表现上来讲好像没有发展那么快,是不是还有一些高增长的机会没看到。So far我们现在愿意熬,这是个新事,大家都没干过,没人成功。

 

分享到: